为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,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,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、中国作家协会《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,以文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生态文学作品征集。这些作品展现了长三角区域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。我们开设“长三角生态文学”栏目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。今天请一起欣赏《生态魅力条子泥》。
万千鸟儿中转站
这是一片得天独厚的土地——世界自然遗产地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。这里是广袤大地上最神奇的书写。2019年7月5日,由条子泥湿地领衔的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申遗成功,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滩涂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地。它处在世界最繁忙的鸟类迁飞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心脏地带,每年数百万候鸟在此歇脚、补充体力,其中约十万只将留下越冬、繁衍。盐城条子泥是这条通道上的生命加油站。
回眸历史长河,古长江、古黄河都曾从这里奔流入海,长江泥黄河沙在这里汇聚,造就黄海之畔这片滩涂湿地。近600公里海岸线,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和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,形成一片气势磅礴的“潮汐森林”,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动能。生机勃勃的条子泥仍在生长。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,条子泥每年向大海延伸约150米,年新增土地面积约1万亩。
初冬时节,条子泥湿地,成片的蒿子草造就了辽阔的“红海滩”,那迁徙的丹顶鹤等候鸟、栖息的麋鹿以及潮汐形成的地貌,勾勒出一幅幅湿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象。生物资源丰富,堪称一片生命的沃土。
条子泥苍茫无边几十万亩,黄海之上,波浪汹涌,以一往无前的力量,拓展疆土。条子泥湿地的碱蓬草,从春夏的绿色,到秋冬渐渐地变红,哪怕是高不盈尺,却依旧守土有责。
央视新闻频道多次推出《今日中国·江苏》特别节目。节目中摄制组走进盐城,聚焦一片神奇的土地。麋鹿、丹顶鹤、勺嘴鹬被誉为盐城的“吉祥三宝”。每年5月,作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,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区已经进入候鸟迁徙黄金季。
神奇土地上的可爱精灵
奔腾的海水对湿地泥沙冲刷形成了形状各异的沟壑。看那潮起潮落,水波荡漾。从空中看,退潮后的湿地滩涂,很美很美,像是长出了一棵棵金色大树。条子泥湿地气候温和,雨水丰沛,贝类丰富,草滩辽阔。这里延绵的海岸,更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,吸引了无数鸟类在此停歇、换羽和越冬,并成为全球九大鸟类迁飞区之一的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中心节点。
近几年,盐城滩涂湿地发现噪鹃和橙头地鸫这两种鸟,发现者是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科科员、资深鸟类研究和鉴定者赵永强。赵永强说,橙头地鸫的出现,说明盐城湿地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鸟类的认可,成为它们的栖息地。
烈日当空,也不能阻挡湿地工作人员进行“退渔还湿”“退居还湿”项目区生态环境及鸟类调查的脚步。无论风雨,无论辛苦,他们把野外测量、观鸟工作,当作是一种享受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没有升起的时候,一群科研观鸟人已整装出发。他们在南黄海大力搜寻世界仅剩400只的极危鸟类——勺嘴鹬,工作进行到凌晨3点。
经过一代代人接续奋斗、开拓创新、精心保护,条子泥湿地生物种类更加丰富。真正成为“鸟类的国际机场”。人与鸟真正“同呼吸、共命运”。
欢歌的百鸟,读得懂大海唇语。叽叽喳喳,是鸟儿的语言,也是条子泥湿地的语言。传说这里是大孝子董永的故乡,搭鹊桥的喜鹊、七仙女驾乘的仙鹤,早已成了“本土居民”。
初夏时节,看那不远处,时有数百只东方白鹳在草滩上集结。时不时的亲昵在一起,相互啄着羽毛;还有展现独立一条腿,伸伸懒腰抖擞精神,仿佛在练习瑜伽。不一会,开始优美的滑翔动作,翩翩起舞。东方白鹳向天空长鸣时,灰色的细腿越拉越长。此时,条子泥更加喧闹起来,鸟们开始了壮观表演之前的彩排。
飞翔,是条子泥湿地最生动的词!蓦然间,出乎你的意料,上万只飞鸟铺天盖地飞来。如浪涌,像涨潮,似潮退。头、身子、翅膀有白的,有黑的,有灰的。各种翱翔的姿势,称得上龙飞凤舞“行草”于天空。
而一会工夫,你还没有来得及慢慢欣赏,鸟们说没就没了,与你捉迷藏。它们向高处飞,朝低处聚。其实,看无数的鸟们似无章可循,却也井然有序。
这画面很是温馨。一群勺嘴鹬一起走着,黑色的双腿和尖嘴在水滨溜溜地趟过去。它们在觅食,踩踏自己的倒影,妙不可言。无论水深水浅,勺嘴鹬总会舀上几勺子。好像调皮的学习拿勺子吃饭的小孩子。
“唧、唧——”,这是白头鹎迎着朝霞飞来;“噢、噢——”,那是黑脸琵鹭赶赴而来。还有黄嘴白鹭,灰的似黑嘴鸥……此刻,禽鸟们欣赏海滨风光的同时,开始享受竹蛏、泥螺、四角蛤的海味。
海水、澄澈、蔚蓝,是这片湿地最质朴的布景,除了鸟,水草、游鱼、海贝、昆虫也是湿地不可缺少的角色。
初夏里,是众多迁徙林鸟过境的日子,也正是一年之中鸻鹬等鸟类迁徙路过黄海湿地的黄金时节。看那小青脚鹬、勺嘴鹬、熊猫鸭种群,可观测到300多种鸟类。时不时还能遇到成群的野生麋鹿哩。让人禁不住感叹神奇土地上的可爱精灵!
生态修复的“中国样本”
条子泥湿地不仅是江苏第一处、中国第十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,还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。
因为盐城条子泥湿地是东亚-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重要中转站,常年来此停歇、繁殖和越冬的鸟类超百万只。为了帮助鸟类找一块躲避涨潮的歇脚栖息地,东台市从就近的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,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,同时对自然形成的3000亩黑嘴鸥繁殖地和1万亩雁、鸭类候鸟高潮位栖息地加强保护。
央视《新闻直播间》专题多次聚焦东台条子泥湿地,赞许这里已成为“鸟类保护的国际地标”。这是盐城市打造自然遗产生态修复“中国样本”的实践探索。自2019年7月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以来,盐城条子泥湿地更加突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,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同时,东台沿海保护修复了包括4500亩黑嘴鸥繁殖地在内的1万亩高潮位栖息地,启动了国内第一个在海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——川水湾1.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,并大规模开展互花米草整治,遏制外来物种对湿地底栖生物群落、鸟类生境的破坏。
李东明是一位有着13年观鸟经历的资深鸟调员,经他精心观察,四年来,条子泥不仅鸟类种群、数量不断增加,而且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喜欢到这里长期“定居”,越冬度夏。湿地上奔走着多位勇敢的摄影师。如孙华金摄影家,他为了拍摄湿地鸟类曾陷入淤泥遭遇险情、智勇双全的故事,感人至深。他拍摄的“潮汐森林”等图片走向国际。
四年来,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东台条子泥湿地,不断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,聚力创树鸟类迁飞通道沿线生态保护标杆,为打造“迁飞鸟类命运共同体”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除了精心打造“720”鸟类高潮位栖息地,条子泥湿地保护区现已完成1.7万亩养殖区退渔还湿,累计整治互花米草1.2万亩;对条子泥北侧湿地修复区范围内划定黑嘴鸥繁殖地2800亩,专职人员24小时巡视管护,保证繁殖地内鸟类繁衍不受人为干扰。
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,条子泥湿地积极开展候鸟栖息地保护探索,为迁飞通道沿线20多个国家打样示范,做出表率。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,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,成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“中国样本”。
2023年9月25日至27日,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。世界自然遗产、国际湿地城市,独有两张“国际名片”的中国城市,再度汇集世界目光。
打开盐城,就是打开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生动场景;走进条子泥湿地,就能在时空里与自然、生灵邂逅。这里,大海、陆地、江河相遇交融,所有生命生生不息,正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。这是人类、城市、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篇章。
作者简介
应飞,女,教师,江苏盐城人,现居南京。江苏省作协会员,盐城民进会员。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报告文学、文学评论见于《中国青年报》《中国妇女报》《中国新闻报》《团结报》《青年作家》《青春》《雨花》《风流一代》《香港散文诗》《今古传奇》《世界日报》等多家报刊。作品多次获奖,收入多种书刊。
来源:江苏生态环境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