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黄震
“疏河添三闸骥渚歌功襟江颂德,绝命赋十章云雾尽节烟阁褒忠。”这是泰兴曲霞镇西边,一个名叫“陈公堂”的村子庙门两侧的一副对联。
一段尘封几百年的历史,得以传播开来,重新浮出水面。
上联写的是陈函辉任职靖江县令时的事情。“疏河添三闸”,陈公主政,疏浚河道,修建多座河闸,饱受洪涝之苦的老百姓因此受益。“骥渚”是靖江的旧称,“襟江”是泰兴的别名。界河以南是靖江,界河以北是泰兴,水利工程惠泽两岸,两岸百姓都为陈公的善举而“歌功”“颂德”。
下联写陈函辉革职回到浙江临海县家乡之后的事。明王朝灭亡后,反清事败,陈公悲愤交加,自缢之前写下了“十章”“绝命”词赋。云雾烟霞中的楼阁,似乎都在致敬陈公。“尽节”意思是为保全节操而牺牲生命。“褒忠”意思是褒奖忠良。
明朝末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,陈函辉是一个异乡人,在靖江担任县令前后六年,居然能够让邻县的泰兴百姓数百年来供奉祭祀,不能不让人对陈公肃然起敬,并引发深思感慨。
陈函辉出身官宦之家,家境优裕,幼时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培养。然而弱冠之年,家道中落,才华横溢的陈函辉遭遇到人生低谷,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。38岁考取举人,45岁才考中进士。终于,在47岁那年得了个七品芝麻官。虽是中年得志,陈函辉内心依然意气风发。走马上任靖江县令,憋着的满腹抱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,他着手实现报效朝廷的人生理想。靖江地处长江北岸,百姓困顿。陈县令大刀阔斧,力行改革。首先废除苛捐杂税,推行著名的“一条鞭”法,将各种徭役、田赋和各种杂费合并为一,按照土地多少折合银两征收。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,也完成了赋税任务。在官府设立义学,为农家子弟提供学习的场所,当年就有人中举。值得夸赞的当是水利事业。长江洪涝灾害,每年都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。陈公疏河筑堤,开辟良田。不出几年,全境面貌一新,百姓安定和乐。吏部考绩列第一。
靖、泰两县土地接壤,当地方言中有个歇后语,“靖江县泰兴县——现(县)靠现(县)”。然而,由于界址不清、旱季抢水,两县百姓争斗的群体事件频发。洪涝来时又同遭淹荒,两县百姓苦不堪言。陈函辉亲临现场考察,会同泰兴县令划界。他襟怀坦白,把大片有争议的土地划给了泰兴。又开挖直通长江的界河,修建水闸。旱季开闸引水,涝时拦闸挡水,平时行船运输。自此之后,界河北岸的曲霞百姓和靖江百姓一样世世代代从中受益。陈函辉的高风亮节,怎能不让百姓感念不已!
后遭小人谗言,陈函辉蒙冤丢职。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,深受“一贫坚士节,九死励臣心”的家训熏陶的他,哭入云峰山中。“生为大明之人,死作大明之鬼。笑指白云深处,萧然一无所累。”赋绝命词十首,悬梁而去。噩耗传来,两县百姓无不捶胸顿足,面南而跪,嚎啕之声感天动地。百姓自发立“陈公堂”庙供奉陈函辉,又改村名为“陈公堂村”,并在陈公生辰之日,农历十月十三,举行盛大的庙会。每年的庙会历时三天,热闹非凡。
陈函辉言:“惟将子孝臣忠,贻与世间同志。”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斯人已去,精神永存。从此,泰兴人,记住了这个邻县的县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