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3日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大会共授予275个项目(人物) 国家科学技术奖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泰兴籍教授周俭 领衔完成的项目 “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 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”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曾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
江苏泰兴人,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兼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、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、肝外科主任、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,博士生导师,教授,主任医师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每年主刀各种肝肿瘤切除和肝移植手术600余例。擅长各种肝肿瘤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、肝脏移植。
肝癌是多基因、多组学、多步骤发展而来的疾病,在我国是导致全民死亡的第二大癌症。如何实现更大范围的早期发现?2011年起,周俭在樊嘉院士带领下,率领团队启动建立循环微小核糖核酸(miRNA)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。团队构建循环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,灵敏度较临床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(AFP)提高30%。国际著名期刊、美国《临床肿瘤学杂志》曾发文并配文述评称:该诊断模型有望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。
肝癌复发转移,一直是悬在患者头上的一块重石。团队研发循环肿瘤细胞(CTC)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新方案,只要通过抽血就能预警复发。“根据我们的最新研究,针对术后患者,通过CTC检测可以提前半年提示可能在远处有转移,早期处理癌细胞效果会更好。”周俭说。
随着药物研发步伐持续加快,如何更好地挑选肝癌治疗中的药物?团队制定“克服肿瘤异质性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”,系统研究了肝癌肿瘤异质性,明确联合治疗提高疗效的机制,同时首次发现靶向深度测序能克服肿瘤异质性发现靶向治疗位点,构建了“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测序方案指导临床”。上述成果大幅提高了肝癌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瘤模型(PDX)建模成功率(从25.5%提高至42.2%)并由此建立国际首个PDX数据库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。值得一提的是,周俭教授所在的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曾于1985年、2006年、2008年、2012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。面对研究所此番又一次创新突破,周俭表示,“无论从老一辈,还是我们这一代,我们延续做着一件事,就是让肝癌从绝症变成部分可治,提高患者生存率,帮助更多病家从科学技术中看到生命曙光。” 我们的生产力就是要提高病人的生存率。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!周俭更是道出了自己在肝肿瘤领域不断攀登的信念来源。
|
|